排队2小时看病5分钟千万别做这8件事逼疯节能

食材 2020年10月26日

排队2小时,看病5分钟,千万别做这8件事逼疯医生

27岁小伙郭东(化名)体检时查出感染幽门螺杆菌,自己上查询得知可能导致胃癌,这让他寝食难安,还拿着体检报告单去医院要求切胃。

去正规医院检查后,医生诊断他只是有轻微溃疡,服药一两周就能痊愈,郭东这才放下心来。

生病看医生,这是小孩子都知道的道理。但是现在很多人却养成了一种奇怪的习惯,当身体不适时,先到上搜一搜。

中国人普遍相信久病成医的道理,再加上医院常常人满为患,在看病难看病贵的情况下,大家纷纷做起了自己的健康顾问,在上进行问诊,甚至根据上的信息自诊吃药。

当自诊形成习惯,诊错病、吃错药的案例越来越多,最终导致病情加重甚至死亡的案例也时有发生,这种情况可怎么办?

在现有的医疗条件下,排队两小时,看病五分钟仍然是大医院的看病常态。那么我们要注意些什么才能实现高效看病呢?你需要学会4大套路,以及避免对医生做这8件事。

去医院需要掌握的4大套路

看病只有五分钟,怎么高效把握这短短的几分钟把病看好呢?你能向医生提供的有效信息多一点,对看病的帮助也多一分。

言归正传,接下来跟大家说说,怎样又快又好地把病给看了。

套路1:主诉

其实就是生病时最主要的情况,比如:

哪里不舒服?

不舒服的感觉如何?

持续多久来医院的?

套路2:现病史

最近疾病的情况,比如:

什么情况下不舒服?(饭前?饭后?睡觉时?)

是否伴有其他症状?(发烧?拉肚子?头痛?)

做了哪些检查?(如果做过,最好把检查结果按时间顺序排好,拿给医生看)

如果在别的医院已经治疗过,做了些什么治疗,治疗效果如何?

套路3:既往史

以前得过什么重大疾病,比如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手术、外伤、肝病、食物药物过敏等;

目前在用什么药物,情况如何,特别是有没有用阿司匹林等影响凝血的药物,一定要告诉医生。

套路4:个人史和家族史

简要介绍自己的婚育情况;

是否有抽烟饮酒等不良嗜好;

如果是女性,还要讲讲自己的月经情况;

如果直系亲属有重大疾病,也要简要介绍。

4个套路走完,医生就能大体上了解你的情况。如果医生再问,补充一下就好。

还可以问医生2个问题

当医生问完后,患者还可以问医生:

医生考虑我是什么病?

接下来会做什么治疗?

如果得不到明确的回答,也不用着急,不如把该做的检查做了,再看医生怎么说。

掌握好以上的套路,看病肯定能顺利不少。

把医生逼疯的8件事

没来得及和医生说明以上完整的信息其实也没关系,因为医生会向你询问他需要的信息并且综合考虑。

但是,千万别做以下8件事,这可能会严重干扰医生问诊,影响治疗进程。

1.根据络神医自我断病

医生,我之前上搜过了,像我这种头痛可能是得了脑肿瘤或中风。很多人习惯在上寻医问药,解决不了再去医院。

在上搜索一个最简单的症状,也会查出各种回答,这种盲人摸象式的自我诊断往还有交通拥堵报警、求助以及部分骚扰。  “快速往给患者造成心理暗示,干扰医生诊断。

2.希望医生开神药

医生,给我开个特效药,吃了赶紧好,别耽误工作啊!还有不少患者看病时,拿来一沓子小报或宣传材料,问医生广告里的神药是否有效。

还有一些亚健康人群,感觉不舒服,但化验检查指标都没问题,也达不到药物治疗标准,仍希望医生给他开药,否则就觉得医生做得不称职。

3.复查说不来就不来

不少人以工作忙、不能请假等理由拒绝定期复诊,让医生很无奈。

一些指标长期不正常会严重损害健康,比如尿酸高的患者如果不定期复查,长期可引起机体组织和器官损伤;而血压长期偏高,可能造成血脂、血管等方面变化。

4.盲信传言与广告

不少人久病成医,盲目听信一些被包装的专家,而不肯相信医生说的话。还有人听信广告的夸大宣传,用保健品、治疗仪等替代药物治疗。

实际上保健品是食品,不具备治疗作用,只能作为营养补充。

5.症状一好就私自减药、停药

不少慢性病患者症状一减轻就认为自己好了,不愿吃药,或者擅自减半用药量,等症状杀回来才再次求助医生。

以高血压为例,这样做会导致血压出现升高降低升高的不稳定情况,甚至反跳至用药前水平,进而引起心、脑、肾发生严重的并发症。

6.拿着药方让医生开

经常有人拿着不知名的药甚至药方,过来让我们开。其中很多见都没见过,也不适用于病人的症状。一位医生无奈地说。

事实上,同一症状的原因往往不相同,比如发烧,可能是感冒引起的,也可能归因于疱疹性咽峡炎,这种情况不是用同一种药来解决的。

7.对待抗生素太极端

不少人认为抗生素是万能的,只要发烧或发炎,就要求注射。也有另一个极端,有些孩子发烧多日病情严重,可家长听说抗生素不好坚决不用,结果转为肺炎。

患者对待抗生素一定要用和坚决不用两种心态都不对,提高农民收入病情所需才是判断标准。

8.嫌贵不愿做检查

有些病人短期内曾做过某项检查,如果再做,就会很排斥,担心医院趁机敛财。

事实上,很多检查并不是一劳永逸的,数据指标的改变为医生确诊提供重要信息,病人要给予医生基本的信任。

先声药业
孩子积食的表现
先声药业上市
友情链接: 最全的天长美食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