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因为这种无聊的理由生孩子节能

凉菜 2020年11月12日

不要因为这种无聊的理由生孩子

我花了大约十年的时间与许多未得到母爱的女性进行访谈。现已成年的她们经常问:母亲为什么要生下我?这个令人心痛的问题屡次出现,仅次于母亲为什么不爱我?这些问题听起来似乎有点夸张。然而为什么这些做女儿的受到如此对待?这个沉重的问题一直萦绕在那里,悬而未决。

人们为什么要孩子?这个问题确实很难回答。千百年来,人们生育是因为避孕失败,即使在古埃及也是如此现存最早的有关控制生育的文献就出自古埃及(实际发源时间一定更早)。在农耕和部落社会,孩子不仅是未来的劳动力,还是氏族的成员。男孩肩负着保护部落财产代代相传的重任。女孩(尤其是处于适婚年龄的姑娘)则经由通婚与其他家族建立关系,获取财富和地位。在那个时候,毫无疑问,人们生孩子是因为他们想要孩子。

孩子让你更幸福这一说法颇受争议。现有一系列关于孩子与幸福程度的研究,结论莫衷一是。其实大部分的研究表明有孩子的人们幸福感更低。最近,AngusDeaton与one指出有孩子的人们自述压力指数与幸福指数都比较高。毫无意外的,这一类人通常学历更高、更愿意结婚、信仰宗教比例更高,这一系列因素都有可能提升幸福指数。而ChrisHerbst与JohnIfcher在一项大众传媒上做过一项名为为人父母幸福度的调查,结论则恰恰相反:有些没孩子的人自述幸福感逐渐降低,而自从有了孩子,幸福感则逐渐增强。他们推测,或许有的人经济状况并不稳定,或者有点孤芳自赏,而孩子的出现有可能缓解这种现象。

更重要的是,得益于有效的避孕手段,人们在生育这件事上有了空前的自由。根据美国人口普查局2014年的数据,在岁的妇女中,无孩的比例高达47.6%,这是1976年以来的最高值。在岁年龄段,有近半数的女性(49.6%)没孩子,而岁年龄段的女性中没孩子的比例为28.9%。

在21世纪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不要孩子的生活方式。没错,是不要孩子而不是没有孩子。我不知道不要孩子这个说法是不是更偏重于孩子是额外的负担这么说有点夸张了。举个例子,我知道有许多男女出于各种原因没有自己的孩子,但是他们有许多近亲晚辈,比如侄子侄女儿、外甥外甥女、朋友和邻居的孩子、还有他们的学生。在我看来,这并非严格意义上的丁克。

有意思的是,我们的文化自上世纪50年代开始逐渐转变。在过去,夫妻如果没孩子,人们会在背后议论他俩不孕不育,而现在,人们可以在某种程度上针对要不要孩子展开讨论。我说某种程度是因为在我们的文化中,依然存在女性天生就是做母亲的料儿这种理想化、不现实的观念。现如今许多男士和女士都在或公开或私人的场合坦言他们对于孩子、以及养育孩子的失望。比如一位男士,他有两位而立之年的孩子,父子之间联系并不密切。他说:如果一切可以重来,我宁愿不要孩子。如果我能诚实的面对自己,就会意识到:我太太是真的想要孩子,而我自己仅仅是应该要孩子。一位女士也有类似的情况。这位女士已经八十多岁,有一儿一女。她发现如果可以重新选择,自己宁可不要孩子。因为她觉得比起花二十年的时间养育孩子,投身于工作更能让自己满足。有一些做父母的很羡慕那些不要孩子的朋友、熟人。我在访谈中发现,在这些父母眼中,不要孩子的人们看上去更年轻,压力更小,财务更自由。当然这么说并不意味着这些做父母的不爱自己的孩子,而是反映一个现象:要不要做父母,逐渐成为选择而不是义务。

坦白说,我现在养着一条狗。关于要孩子这件事儿,我真心觉得这是个很重大的决定,需要慎重考虑。我这么说,并非因为自己的遭遇为人女儿,自己也没得到足够的爱,也并非听了数百个类似的悲惨故事许多为人子女的人们都承认自己并未打心底感受到来自父母的爱。我曾经决定不要孩子,但是在年近四十的时候推翻了这个决定,这才是我说慎重考虑要孩子的真正原因。我认为,身为女人,做母亲是一项荣耀。但我并非一直都是个成功的母亲(问问我女儿就知道了),也并非从不犯错。我也曾经犯过错,把孩子当做是一件物品,按照自己的要求去塑造她。许多研究都证明,坏事造成的恶果比好事要深重的多,正如俗话说的:好事多磨,遗祸万年。

不管怎么说,要孩子的理由有很多,有些理由很正当,而有些理由却很糟糕。经过多年的访谈,采访了许多父母子女,我总结了一些很坏的理由。

1、想要一个爱你的人

在我的来访者中,有许多女性很年轻的时候有了孩子,她们承认要孩子就是为了得到爱。她们中大部分没能在父母或者伴侣身上得到足够的爱,想通过孩子弥补这些缺憾。一位女士自述,她几十年前因为深交所发布《创业板退市制度意见征求稿》一夜情而怀孕,她决定独自生下这个孩子,她说:这是我做的最自私的决定。另一位来访者对此评价道:孩子本来就不该生孩子。因为她的情绪不够稳定,心智也不够成熟,尚不足以成为一名母亲。毫无疑问,本应该无条件接受爱的孩子,此刻却成了无条件提供爱的人。这对于孩子来说是一场灾难。

2、因为别人叫你生孩子

不管是谁你的父母、伴侣、或者迫于社会压力,都不足以成为你生孩子的理由。要不要孩子,得由你自己决定。生孩子是一项重大的承诺。要做个好父母,仅靠他人的期许和鼓励远远不够,只有发自内心的动力才能胜任父母的职责。那些稀里糊涂就做父母的人压根儿没想过做父母需要具备那些素质,更糟糕的是他们也不懂怎么照料和回应孩子,而无助弱小的孩子恰恰需要父母无微不至的照料和回应。这类孩子的生理需求得到了满足当然做父母的都知道,孩子得有的吃、有的穿但是他们忽略了孩子的情感需要。

3、想更合群

有一部分女性确实承认自己会为了变得合群而要孩子。她们担心,假如决定不要孩子,也许会被人看作缺乏女人味,会受歧视、没朋友。如果我们细细想一想所谓的正常,就会发现这种担忧确实合情合理,但是这个理由还不够充分。一位妇短信女和她的丈夫一起决定不要孩子。她说:在我家四姐妹中,我是唯一的一个不要孩子的。因此受到姐妹们的孤立、排挤,特别是我还能生育的时候。父母和亲戚们都说我自私自利。父母去世之后,我分得的遗产也比少一大截。他们说我没孩子,不用给我那么多。

4、为自己确立一个人生目标

养育一个孩子确实能给你的生活带来目标,令你全神贯注。尽管如此,这还是个差劲的理由。能赋予你生活意义的人只能是你自己,没有人能代替你完成这项任务,即使是你的孩子。抱着这种观念的父母往往会以此拴住孩子。比如不给孩子留有独立的空间,让他们成长为独立的个体;甚至完全突破孩子的情感边界;或者无微不至的管控孩子。孩子来到这世上,可不是为了装点你的生活。

5、让你的遗产有着落

在过去,延续家族、保护财产、留下身后财富,这些都曾经是人们生孩子的理由。但是这些对孩子的身心成长没什么益处。有一些对财富很重视的母亲会把孩子视作自己生命的延续,她们会给孩子施加巨大的压力,要求孩子们好好表现。在这种人生剧本里,孩子们要什么,有何感受,在想些什么,在很大程度上都被忽略了。

在独立自主的人们的眼中,这些父母通常是非常自恋的。不管如何评价,他们都在情感上给孩子造成了很深的伤害。

6、为了维系婚姻(或者奉子成婚)

不管流行刊物、科学研究、小说电影怎么劝诫,许多人仍然相信孩子可以弥补亲密关系中的裂痕。夫妻之间关于孩子的分歧非常普遍(导致离婚的因素中,位列前三的分别是酗酒、嗑药、钱,小孩的抚养问题还挤不进去)。事情是这样的:伴侣们通常低估抚养问题,他们认为有钱就能搞定,因此不怎么和对方讨论育儿观。一位老人告诉我:我们为儿子的事儿发生过争执,虽然这不是我们离婚的主要原因,但这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在儿子小时候、青春期以及刚成年的时候,我前妻一直不肯管教他,结果儿子从不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而她一直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我实在看不下去。

一位四十出头的年轻女性,离婚带着8岁的孩子,表示道:我们的婚姻有很明显的问题。现在再回头看,我觉得在当时双方都不愿面对事实。我们结婚7年,彼此交集越来越少。我们不吵架、也不交流,但是我们并没有意识到有问题。儿子出生以后,我把注意力转移到他身上,对于婚姻的关注更少了。很遗憾,几年之后我才明白。

当然,也有奉子成婚的情况。有一位成年女性说:尽管我父母维系着婚姻,后来又生了三个孩子,他们对我的态度还是不一样。母亲在大学低年级的时候怀上我,是我绑架了她的青春、她的学业。而父亲当时还没做好准备,是我给了他巨大的压力。现在我已接近五十岁,而父母还不愿原谅我。其实我没做错什么。哦,不对,我来到了这个世界上。

当然情况并非无可救药。你可以诚实的面对自己,认真的考虑究竟是什么原因决定要孩子,你需要了解自己深层次的、难以被觉察到的需要是你的需要,不是孩子的。如此,你就可以脱离自己初始的轨道,善待孩子。正如DanielSiegel和MaryHartzell在《发自内心的养育孩子》一书(我真心觉得这是这方面最好的书)中写的:

若是为人父母,只需关注当下、觉察自己,此时此刻,孩子便得以全然的体验自我。孩子会从父母的言行中学习。我们若是关注过去、担忧未来,则忽略了此时此刻对孩子身心的照料。父母不必全天守候,但需要用心陪伴。觉察自己,就是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

即使你占了前面的某一项、某几项,甚至全都占了,没关系,你可以决定今后怎么做。不管是什么原因,既然你做了父亲或者母亲,从今天开始,用心学习这一课:关注自己、陪伴孩子。

六盘水白癜风较好医院
先声药业上市
许昌儿童牛皮癣医院
友情链接: 最全的天长美食攻略